- 王茜;
干热岩资源无法完全照搬传统油气开发方案,近年来相关储层改造研究及实践项目相继实施,但总体开发及利用效果仍欠佳,为了让油气开发工作者快速了解干热岩开发特点,调研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干热岩开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列举典型EGS案例,形成了干热岩开发工艺认识,认为形成交错复杂缝网的大改造体积是干热岩热改造成功的关键,改造工艺趋向为针对性更强,更加多元化的柔性压裂。
2025年03期 v.38;No.19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大江;
复杂地层“四压力”精准预测是钻井液及井身结构设计的关键。该研究以江汉油田红星区块吴家坪组为例,基于测井数据与岩石力学实验数据构建了“四压力”预测模型并实现定量表征。预测结果显示,孔隙压力预测与现场试验一致。结合预测结果提出了降低钻井液密度优化方案,能使钻井液处于安全密度窗口,有效避免出现严重井漏和井壁坍塌现象,显著提升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研究成果为红星区块的钻井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38;No.190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豪;刘颖;刘月;
桂中凹陷是广西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目前处于勘探初级阶段,页岩气勘探前景尚不清楚。综合桂融页1井钻探成果和岩心、钻井、测井、录井及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系统的分析了桂中凹陷柳城斜坡带储层特征。桂中凹陷柳城地区发育浅水斜坡和深水斜坡沉积相,发育富硅/泥混合质页岩等岩相,具有优质页岩厚度薄、有机质丰度高、孔隙度低、含气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的“一薄一低三高”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对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进行了耦合,优选出了主要参数及靶窗层段,研究认识对下一步桂中凹陷斜坡区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38;No.190 23-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伟丽;陈坤;宋慧娟;薛玲香;舒艳;
VSP资料处理解释可为提高地震资料的处理精度提供更多参考信息,确保地震资料的有效性和保真性。斜井VSP相对直井VSP可提供更多地层反射信息,基于理论斜井VSP成像范围及反射界面,模拟出斜井VSP可获得的最大照明范围,形成针对性的精确速度模型建立,完成更高精度、更大照明范围的斜井零偏及非零偏联合成像研究。应用结果表明,形成的零偏及非零偏成像剖面主要反射层位对应效果较好。两种成像相结合可实现地下中深层更大照明范围,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斜井资料成像解释提供技术指导。
2025年03期 v.38;No.19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郑俊才;吴继农;
针对江汉油区传统抽汲诱喷方法存在的误差与不足,研制出一种一次性确定抽深抽次准确率装置。该装置通过集成地滑轮计数装置、传输装置、信号处理装置、控制装置和声光报警装置等关键组件,实现对抽深和抽次的准确判断。该装置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油田测试求产流程的优化和油田开采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其他类似油田的测试作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025年03期 v.38;No.19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泽文;
针对页岩气井压裂过程中射孔簇开启率难以精准评估这一工程难题,基于弹性波传播理论,创新应用高频水击监测技术构建射孔工艺评价方法。通过涪陵页岩气田3口井8种射孔方案的对比试验,系统解析了射孔簇数、孔数及方位角对射孔效果的影响规律。高频水击监测技术较分布式光纤监测节约成本,还能实现95%以上的裂缝开启位置识别精度,基于涪陵某区块的高频水击监测结果,推荐“6-7簇数+极限限流+水平对称射孔”的优化工艺组合。
2025年03期 v.38;No.19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露鸿;
随着综合录井仪使用时间的增加,故障率随之增加。为了降低综合录井仪的故障率并减少维修成本,经现场调查发现,综合录井色谱仪作为综合录井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障率较高。通过优选色谱、维护色谱气路、电路中各种故障排查和正确的处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综合录井色谱仪故障率,减少了上井维修次数,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为其他工区综合录井色谱仪维护提供好的借鉴。
2025年03期 v.38;No.19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博文;
随着页岩气水平井的不断开发,地层能量逐渐衰减,井筒携液能力降低,井筒水平段积液问题日益显著。油管鞋以下水平段的积液难以带出,尤其是对于井型为水平段下倾的气井,水平段携液难度更大。水平段积液井常常受积液影响无法连续生产,气井产量受到影响,不利于气田稳产上产。将连续油管下深至积液段,再通过气举作业能够带出水平段积液,有效解决水平段积液问题,恢复气井正常生产,技术为页岩气水平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现场实施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38;No.190 39-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戴秀兰;魏俊;唐雨;闫秀;王冰;严诗婷;
针对页岩油、致密油储层高效增产、采收率提升的技术难点,通过向纳米材料上接枝长碳链亲油基团,制备了一种与常规变粘压裂液配伍的纳米提采剂;通过红外光谱、粒径分布及润湿性等测试,证实纳米提采剂的成功合成,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23mN/m,接触角由102.9°降至40.7°,洗油效率达16.13%,在复兴区块现场试验中实现单井日产气量22.06万立方米,为低渗透储层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8;No.19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红新;王刚;高贵龙;
聚焦秦巴山区地震勘探,针对勘查区山地地貌、复杂地表条件及特定观测系统导致的多种噪声干扰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原始资料噪声分析,明确主要干扰包括面波、浅层折射波、线性干扰以及外部干扰等。为有效衰减噪声,分别采用面波衰减、相干噪声衰减、时频域异常噪声衰减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衰减等方法。这些方法利用面波频散特征、倾角能量扫描、时频变换及构建衰减模型等技术,实现对各类噪声的针对性压制,同时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特征。实践表明,叠前去噪显著提升了叠前数据信噪比,对后续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及提高偏移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该地区地震勘探数据质量改善提供了有效途径。
2025年03期 v.38;No.19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祝渝丰;
涪陵气田含页岩油气井相态变化大、结构复杂且含气率较高,导致其受井况、压力及温度等因素影响大,因此含页岩油气井的试油气与常规井有很大区别,造成页岩油采收率和安全试油气难度增加。从气田试油工艺围绕流程优化出发,采取设备增设、设备改造及自动化应用等方式提升现场工艺水准,有效缩减现场劳动力,提升施工安全系数。优化当前页岩油井试油气工艺,同时向自动化技术转变是安全提升的最有效手段。
2025年03期 v.38;No.19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晨翔;
红星地区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储层品质纵向变化大,需利用测井评价方法明确其地质和工程甜点所在位置。以A井为例,通过分析测井数据和岩心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含气性评价参数计算模型,利用测井解释方法计算可压性评价参数,通过对含气性及可压性进行综合评价,选取(3)小层上部-(4)小层中部为A水平井靶窗。所形成的含气性及可压性测井评价方法能为红星地区吴二段页岩储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38;No.19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大江;
为解决江汉油田复兴区块陆相页岩凝析气藏结蜡频繁及清蜡难的问题,以分散蜡样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的分散率、溶蜡率和分散蜡饱和度性能指标的考察,优化了有机溶剂、渗透剂、互溶剂、扩散剂和增效剂的浓度,最终形成一款蜡晶分散剂。采用复兴区块井筒返出蜡样对该蜡晶分散剂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蜡晶分散剂低温的分散率为0.025g/min,高温溶蜡率为0.025g/min,溶蜡饱和度为80mg/ml。该蜡晶分散剂在FY-1井现场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清蜡效果。
2025年03期 v.38;No.19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柏宇;
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具有独特的孔缝结构,其固相侵入损害机理与常规储层存在显著差异。采用CFD-IBM-DEM耦合方法,揭示了不同孔隙结构下钻井液固相颗粒的运移与滞留规律。研究发现:(1)孔洞直径/缝宽比2~4时,颗粒滞留率由2%增至10%;(2)孔洞结构越复杂,滞留越显著;(3)低固相浓度(<5%)时孔隙结构影响更突出。该研究为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38;No.190 60-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